董事长专区
董事长专区

业广惟勤:每一次转身都华丽照人

2020-05-09   阅读:5次

[人物档案]

黄首荣,男,1963年5月出生,山东莘县人,河南濮阳天丰投资集团董事长,濮阳市政协委员,河南省黄氏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并先后获得“2006年度河南省杰出青年企业家”、“2007年度业界领军人物”、“2008年度豫北地区私营企业领军人物”等荣誉称号。

 

业广惟勤:每一次转身都华丽照人

——记河南濮阳天丰投资集团董事长黄首荣

 

本刊记者/黄伯益

 

人的一生中,总会有那么几个日子,具有某种特殊的记念意义。2012年8月28日,对于黄首荣来说,就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

2012年8月28日上午,河南濮范高速公路通车典礼在范县收费站隆重举行。通车典礼由濮阳市政法委副书记周勇进主持,濮阳市交通运输局局长黄守信等参加剪彩仪式。河南濮阳天丰投资集团董事长、濮范高速董事会执行董事长黄首荣,作为濮范高速董事会代表仪式上做了致辞。仪式最后,由濮阳市交通运输局局长黄守信、濮阳市政法委副书记周勇进、范县人民政府副县长葛慎岗以及濮范高速执行董事长黄首荣等为濮范高速公路通车剪彩……

那一刻,被在场的记者用相机凝结成历史。

其实,在黄首荣的经历中,有许多这样值得铭记的时刻:从贫困的农家少年,到都市的公安干警;从安逸的机关到干部,到企业的技术标兵;从捧着铁饭碗的“公家人”,到自主创业的“锦字第一号”……他所走出的每一步,都是一次对成功与梦想的最好诠注。

“铁饭碗”“瓷饭碗”,捧好了都是好饭碗

1963年5月,黄首荣出生于豫鲁交界处一个贫困小村的普通农家。刚刚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的中国大地,饥饿的阴影仍重重地压在人们心头。童年的黄首荣,影响最深的就是天天吃不饱,当时他最大的梦想就是天天有包子吃。少年黄首荣爱看电影,电影里所反映的丰富多彩的生活成为少年黄首荣了解外面世界的唯一窗口。从此,他的心中便有了一个梦想,那就是走出乡村,走向都市,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当时,一个农村孩子要想跳出农门,唯一的出路就是上学,可家里的困难让他在求学路上注定走得不会平坦。为了实现梦想,他决定用自己的双手去圆自己的梦。黄首荣是个有心人,上学途中,他发现村与村之间的交流并不频繁,各种农产品之间存有不小的差价,这是个能助他圆梦的大好“商机”。于是,每天放学后,从这个村批一些黄瓜、青菜等,再带到另外一个村买……农村里十几岁的孩子应该每天在玩耍之中度过,可黄首荣每天都是顶着炎炎烈日、冒着酷风冷雪,提着心,吊着胆,来回穿梭于村与村之间,从未间断过。这样一干就是好几年,一个十几岁的少年,靠每天赚几块血汗钱,为家里盖了几间新房。

功成名就的黄首荣每每回忆起当时的情况时,他并没有过多的感叹当时的艰苦生活,而是一再强调,走街穿巷磨炼了自己勇往直前的勇气,锻炼了自己的胆略与眼光,为今今后的创业打下了思想基础。

正当黄首荣在为自己的梦想奋斗时,一个跳出农门机会摆在了他的面前,17岁那年,他随着姐姐落户到了辽宁锦州,并且被分配到公安局上班。一个农村孩子一下子捧上了“铁饭碗”,过上了自己梦想的生活,按理说是应该满足了。可是,上班不久后,黄首荣的内心又漾起波澜:在公安局工作的那段日子里,黄首荣因为文化程度不高,工作完成得并不顺利,长此以往,也只能是平凡度日,发展前途不大。内心不安分的黄首荣,悄悄在心里酝酿一个计划,他要重新选择人生的未来。一年后,在别人不解的目光中,黄首荣毅然放弃了别人眼中风光无限的机关生活,而是选择到锦州市食品公司肉联厂做了一名普通工人,开始了自己的另一番事业。

对于他从捧着“铁饭碗”的公安机关转行到只有“瓷饭碗”肉食加企业,很多人都替他惋惜,说别人求之不得的“铁饭碗”,你说摔就摔了,多可惜啊。黄首荣却信心满满地说:“‘铁饭碗’是好,‘瓷饭碗’也不赖,不管是什么碗,只要捧好了都是好饭碗。”

初到肉联厂的黄首荣,对肉食加工是一无所知,为了尽快适应厂里的工作,他把别人都不愿意干的脏活、累活、苦活全揽在了身上,别人休息,他不休息,一有时间就跟在技术人员后面学习相关技术,半年下来,他成了肉联厂最优秀的职工。

黄首荣因为爱钻研,利用业余时间研究开发了好几种新产品,不久便被调到了技术开发部。一年下来,他成了技术开发部年龄最小、技术最高、开发产品最多的人员。不久,黄首荣又被调到熟食加工车间担任车间主任,成了一个有2000多名职工大厂里最年轻的车间主任。

当时的熟食加工车间由于缺口大,连年处于亏损之中。为了改变现状,黄首荣想到了承包,由于没有先例,他的想法只能落空。没有承包成的黄首荣和领导达成了一个条件,每年上交多少钱后,余下的钱由他支配。掌握了一定自主权的黄首荣大胆改革,半年下来,一个40多人的车间创造了净利润40多万元。由于车间效益好,不少领导不停的往里面安排自己的人,40多人的车间一下子变成了70多人,黄首荣受不了了,多次找领导交涉,都没有结果,生性耿直的他一气之下决定辞职自己干。

“自己干”在当时是很没面子的事,放下梦想中的“铁饭碗”,再捧起“泥饭碗”,无疑于又回到了农村的生活,多少亲朋好友都反对,黄首荣也陷到了沉思之中,这一步毕竟不好迈啊。从小辛辛苦苦就是为了“铁饭碗”,说扔就扔也让黄首荣左右为难。黄首荣想了一夜,抽了一包烟,心有梦想的黄首荣,最终还是决定辞职自己干。

正是当初的那一句“自己干”,才成就了他今天的辉煌事业。

从“锦字第一号”到濮阳第一家

白手起家,谈何容易,“自己干”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当黄首荣兴冲冲地跑到工商局注册时,却遇到一点小障碍,当时虽说国家鼓励职工下海创业,但由于响应者少,工商局内部对如何注册个体经营执照的精神没吃透,害得他跑了好几次才办成。当工商局的主办人员将营业执照递给他时,意味深长地对他说:“小黄啊,你可是咱们锦州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啊!”当时,黄首荣一时还不明白那句话的含义,但当他看到自己的营业执照后,他突然就明白了——他的营业执照是“锦州0001号”,那可是全锦州的第一家个体户啊!

第一家!这既给了他兴奋,也给了他压力。从第一做起不难,永远保持第一不易。也是就从那时起,黄首荣在内心深处一直将“第一”做为了自己的人生奋斗目标。事实上,也就是从他的第一个“第一家”开始,黄首荣连续开始了更多的“第一家”。

白手起家事事难,一切都得自己亲自动手。因为此前从事的是肉食加工,所以他的想法也很明晰,就是开一家自己的肉食加工点。黄首荣买了辆加重自行车,一个手动胶肉机,肉食加工点算是开张了。为了正常运转,招不来工人的黄首荣硬是把弟弟给拉了过来。他们白天骑着自行车去收肉,晚上回来加工,加工好第二天一早去买肉,肉卖完了再去收肉,日复一日,每天最少工作16个小时,不得清闲。东北的冬天特别冷,雪也多,路上全是冰,蹬不动了就推着走,这一推就是近一年,唯一的欣慰是每天有几十元的净利润。

一年多的时间,黄首荣积蓄了一部分资本,于是他又在锦州开办了第一家个体肉食工厂。由于技术过硬,产品质量好,销路一直不错,短短两年时间,就赚了几十万元。

正当黄首荣准备大干一番的时候,家里的父母由于身体不好,身边离不开人,黄首荣毅然放弃了锦州的事业,单枪匹马杀回河南老家濮阳,在濮阳开始了自己的第二次创业。考察完濮阳的市场后,黄首荣还是决定干自己的老本行,把全部积蓄拿出来在濮阳开了一家肉食加工点。没想到,他的这家肉食加工点,在濮阳也是个体经营第一家。凭着自己良好的技术,所加工的产品迅速占领了濮阳市场。

为了节省保证质量,原材料他都从山东进货。为了节约成本,他买了一辆三马车,每天晚上自己去拉货,回来后再加工,第二天再买,晚上再去拉货。黄首荣的那辆三马车也是濮阳市的第一辆。5年时间跑坏了6辆三马车,从这组数字中就能看出黄首荣当年所受过的苦。有一年冬天,天特别冷,黄首荣穿了一件军大衣一个人去拉货,刚出门,就下起了雨加雪,但为了第二天的生意,他还是一个人去了,跑到地方后,黄首荣从车上下不来了,大衣冻的比铁板还硬,敲也敲不下来,在3个人的帮忙下,才从车上下来了,可大衣却站在那里,拿到房间里,好长时间才能穿到身上……

天道酬勤,5年的时间,黄首荣所加工出来的肉食品占据了濮阳消费市场的70%,每天没开门,门口就排满了等着买产品的顾客……

1989年,黄首荣拿出自己全部积蓄,在濮阳开办了一家肉食加工厂,并注册成立了天丰实业公司,这是黄首荣走上大规模创业的开始,也是他开始圆自己梦的开始,更是他进一步发展的铺路石。直到今天,在濮阳市近50多家大型超市里都还有黄首荣的柜台,食品厂加工的产品仍是濮阳广大消费者的首选。

1991年时,黄首荣的肉食加工厂已形成了相当规模,产品稳稳占据着濮阳市场的70%。积累了相当的资本后,不安分的黄首荣又谋划着企业怎么样进一步发展,此时,一个偶然的机会,让黄首荣捕捉到了又一个商机。

当时,他的产品大部分都是往宾馆、饭店里送,他发现这些单位厨房里用的大多是不锈钢厨具,而且都是从南方买的,价格非常高,一套都要上万元,在他心里引起了兴趣,但苦于没有技术,只能一直在心里想,不能付于行动。

不久,一个朋友让黄首荣陪他买厨具,黄首荣正好也想看看人家怎么生产的,两个人一起去了生产厂家。到了一看,黄首荣心中一亮,原来程序非常简单,当即决定上马这个项目。虽然简单,但是也要找个技术人员啊。黄首荣就想从厂家找一个技术人员。为此,他在厂门口等了3天,终于等到了一个技术人员,可人家一听说来濮阳,说什么也不干。黄首荣对那个技术人员说,你先到濮阳看看,再了解了解我的为人,才决定干不干。在他的劝说下,技术人员和他一起来到濮阳,在濮阳住了3天,决定和黄首荣合作,但要40%的股份,黄首荣想都没想就答应了。

冲动不是魔鬼,带着梦想华丽转身

有人说黄首荣干事太冲动了,黄首荣却说:“我干事情好多时候就是凭着一股冲动,想了就去干,赚不赚钱还真没认真去想。”话虽这样说,但冲动有时并不是魔鬼,它带给黄首荣的却是一个个事业的成功——这些冲动的背后,该隐藏了多少外人所不知晓的呕心沥血啊!

1998年,投资170万元,濮阳市第一家不锈钢厨具厂成立了,由于技术过硬,价格低,产品一下子占领了濮阳的市场。黄首荣给客户送产品时,发现厨房用具不但但有厨具,还有其它许多配套产品,他当即又决定上了一个木器加工厂,专门为自己的厨具生产配套产品,后来又生产家具,并在濮阳最大的家具市场开设了濮阳最好的展厅。

1995年,黄首荣和朋友去苏州旅游时发现,路上铺的彩色砖非常漂亮,而北方都是黑色砖,他当时就想,这些东西如果在北方也肯定有市场,他就问路边的行人是那里产的,一个老人告诉他,在苏州旁边就有一家这样的制砖场。第二天,朋友们要去上海,黄首荣却一个人去找这家砖场。找到场长后,人家根本不让进,对黄首荣说,要想学可以,先交5万元技术转让费。黄首荣当即就答应了,马上打电话让家里去送钱。在等钱的时候,黄首荣和一个职工聊天得知,根本不存在什么技术问题,关键是水泥,并对黄首荣说这里就有一家水泥厂,专门生产彩色水泥。黄首荣一听非常高兴,给那名职工了1000块钱。和水泥厂一联系,人家也说不存在技术转让,拿3万块钱买水泥,两万块钱买设备,他们负责技术培训。黄首荣当即付了5万块钱,雇了一辆车把东西拉了回来,开办了濮阳市第一家彩砖厂,产品一出来,就得到了人们的欢迎,并得到了濮阳市政府的肯定。

黄首荣常说:“在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处处都有商机,在你与朋友聊天时,在你外出旅游时,稍微留点心,也许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2003年底的一天,黄首荣和几个朋友去北京买车,人家一听说买十多万元的车,就爱理不理的,黄首荣一看非常生气,车没买,就回来了,然后去郑州买,在车城正好有一批刚下线的马自达车运过来,黄首荣一看就决定要买这种车,可车城告诉他,这种车价格是26万多,如果他现在要买的话,就要加2万元,黄首荣一听急了,当即说就是加20万也要了。在与售车员交谈时,黄首荣问他开一个车城需要多少钱,得知需要500万元时,黄首荣对那个售车员说,如果让你和我一起回濮阳开车城,你准备要多少钱的工资,售车员告诉他需要一年5万元时,黄首荣对售车员说,你今天就和我一起回濮阳吧。2004年4月,一个注册500万无,占地108亩,总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实际总投资2000万元的现代化车城在濮阳拨地而起,成为豫北地区最大的一个车城。

不满足现状的黄首荣,在2006年又迎来人生奋斗中的又一次转身——濮范高速的建设。濮范高速于2006年11月奠基开工,2011年12月建成通车。濮范高速的建成,将和京港澳国家高速公路、大广国家高速公路、濮鹤高速公路、德商高速公路形成一条从豫北、中原城市群以及晋东南至山东济南、青岛等渤海沿岸经济圈的快速通道,将为“联网三省高速、打通豫鲁快捷入口、形成晋豫渤运输通道、缓解区域路网压力”发挥重要作用。

此后,黄首荣更是经历了一次又一次人生的跨越——依托天丰汽车城的天丰汽贸生活广场又拔地而起,天丰汽贸生活广场以濮阳范县及周边2小时经济圈市县的汽车贸易产业链为依托,建成集汽车交易中心、星级酒店、商务写字楼、公寓中心等标志性建筑群。他的另一个大手笔——濮东新区企业大厦,已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之中……

经过几十年的拼搏与发展,天丰集团在黄首荣的带领下,已成为濮阳地区最具社会影响力的民营企业之一。天丰集团先后被评为“省级重合同守信用企业”、“市场先进企业”、“书记工程项目”、“2006年度诚信单位”、“2007年度十佳信誉单位”等荣誉,在2001年10月被中国农业部评为“全面质量管理达标企业”。 黄首荣本人先后被评为“2006年度河南省杰出青年企业家”、“2007年度业界领军人物”、“2008年度豫北地区私营企业领军人物”等荣誉。

黄首荣所践行的跨行业、快速流通的发展模式,将会带领天丰集团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上一篇:天丰集团董事长黄首荣简历

下一篇: